形态描述
翅展 雄30--40 mm,雌40--50 mm。
形态 触角干白色,栉齿黄色;下唇须白色,外侧上半部黑色;体白色;足白色,前足和中足胫节内侧有黑斑,跗节第一节和末节黑色。前翅白色;横脉纹黑色,角形;后翅白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 钩形突扁平,背面末端有纵缝;抱器瓣近三角形,基半部宽阔,向端半部渐窄,腹缘内侧基部有一笔直的突起,其端部有许多小齿突;囊形突不发达;阳茎短。
雌性外生殖器 交配囊较长,袋状,交配囊刺发达;表皮突短小。
幼虫黑色,两侧黄色或红黄色;第一至五腹节背毛刷红色;腹部其余各节背毛刷白色;腹部第八节毛束白色;第一、二胸节背毛刷白色;瘤上生黄色或褐黄色毛。
观察标本 2♂♂1♀,黑龙江伊春岱岭、390m、1957.Ⅶ.1、林虫组采;四川峨眉山万年寺、1000m、1974.Ⅵ.13、王子清采。
形态 触角干白色,栉齿黄色;下唇须白色,外侧上半部黑色;体白色;足白色,前足和中足胫节内侧有黑斑,跗节第一节和末节黑色。前翅白色;横脉纹黑色,角形;后翅白色。
雄性外生殖器 钩形突扁平,背面末端有纵缝;抱器瓣近三角形,基半部宽阔,向端半部渐窄,腹缘内侧基部有一笔直的突起,其端部有许多小齿突;囊形突不发达;阳茎短。
雌性外生殖器 交配囊较长,袋状,交配囊刺发达;表皮突短小。
幼虫黑色,两侧黄色或红黄色;第一至五腹节背毛刷红色;腹部其余各节背毛刷白色;腹部第八节毛束白色;第一、二胸节背毛刷白色;瘤上生黄色或褐黄色毛。
观察标本 2♂♂1♀,黑龙江伊春岱岭、390m、1957.Ⅶ.1、林虫组采;四川峨眉山万年寺、1000m、1974.Ⅵ.13、王子清采。
生物学
生活习性 在东北一年发生一代,以三龄幼虫单独卷叶越冬,6月底化蛹,7月初成虫出现,卵产在植物枝上或叶上,卵期八至十天,7月中下旬第二代幼虫出现。
寄主植物 山毛榉、栎、鹅耳栎、苗榆、榛、桦、苹果、山楂、榆、杨、柳等。
寄主植物 山毛榉、栎、鹅耳栎、苗榆、榛、桦、苹果、山楂、榆、杨、柳等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河北、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、陕西